高校学术整顿再“加码”今年扎堆清退千名“不合格研究生”_网易订阅(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七种失范现象)缩略图

高校学术整顿再“加码”今年扎堆清退千名“不合格研究生”_网易订阅(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七种失范现象)

继延边大学日前清退136名研究生后,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国际学生的举动再次引发公众对高校“清退潮”的关注。
南都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自今年以来,不少高校扎推清退不合格的本科生、研究生。其中,有近30所高校完成千名研究生的清退工作。
近30所学校共清退上千名研究生
本月初,延边大学清退136名研究生的消息在学生的朋友圈里滚雪球般传开。
每年年底,是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预答辩周,作为广州某高校2020年的博士毕业生,王童与多数同学一样,正被论文搅得焦头烂额。延边大学清退百余名研究生的消息,更让王童多了几分焦虑。他明显感觉到,今年这股“学术整顿风”似乎越来越冽。
在不少人看来,这股自上而下的学术整治风潮,或与今年年初的翟天临事件有关联。
有观察者认为,翟天临涉嫌学术造假事件引发了高校“学术整顿潮”。该事件发生不久,教育部就在今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将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今年要开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工作。尔后,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再次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并拨款800万元用来抽检博士学位论文。
教育部的这一系列政令,也引发高校的“共振”。南都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发现,除延边大学外,仅今年以来,至少有26所高校公布了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

今年已公布研究生退学名单的部分学校 数据来自公开报道
事实上,清退不合格大学生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每年在很多高校均会开展。不过,“一次性清退规模大”成为今年清退工作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教授也观察到,此前也有不少高校清退不合格的研究生,但只是没有对外公布或者人数没这么多。他认为,延边大学的清退行为如此“吸睛”是因为一次性清退的数量之大。“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如何做好出口把关,本身也是公众较为关注的话题。”储朝晖认为。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延边大学清退事件中,另一个关注点是,清退名单中有一名年龄53岁的学生,该生在册15年未毕业。
据延边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硕士研究生4年,此次清退的学生多数超过8年。
延边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还透露清退的另一层原因。有相关老师称, 此前,学校比较重视在校生规模,想积极挽留学生,尽量让他们顺利毕业。而今,学校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广州某高校一位管理学籍的齐老师也向南都记者透露,是否清退,多久清退一次都是由学校来决定。学校相对来说会比较人性化,考虑到学生无法毕业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即使在通知不到的情
高校学术整顿再“加码”今年扎堆清退千名“不合格研究生”_网易订阅(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七种失范现象)插图
况下还是不会贸然清退。”该老师说。他也坦言,人性化和照章办事不是黑白两色,一旦有空间,就会有钻空子的人。
储朝晖认为,今年以来多所学校集中清退研究生,与2月发布的通知不无关系。“在此之前学校清退学生的空间相对比较小,这一次实际上是开了这个口子。”
“清退潮”也包括留学生
日前复旦大学公布的12名退学研究生名单中就有多数为留学生。武汉大学此次一次性清退92名留学生更让不少网友纷纷点赞。
据公开报道,武汉大学此次清退的92名留学生涉及十多个国家。多数是由于成绩上不去、违反校纪,不按规定缴纳学费被清退。武汉大学相关老师介绍,这批学生早在一年前就被提出警告,反复沟通无效后才“不得不走到这一步”。
“今年清退的留学生相对较多,也是响应教育部从严管理留学生的要求。”该老师对媒体透露。
南都记者关注到,来华留学事业一直被视作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中国目前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留学生目的国。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留学生在国内10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
不过,在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留学生生源质量、培养效果参差不齐、管理服务存在漏洞等问题也相继显露。
“规范管理、提质增效”成为教育部对留学生管理工作转型的一项重要主题。
去年9月3日,教育部出台《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提出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在教学上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制定和实施的全国统一的基本规范。
今年7月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大学留学生事件再次将在华留学生的规范管理问题拎出水面。
7月20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强调,将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大力度敦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将政策落到实处,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绝不纵容姑息。
挂退学名单是否合规?高校称系联系不到当事人
高校清退学生,是否合理合法?围绕清退事件,不少人对此产生质疑?南都记者关注到,在2017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对学校可予退学处理的六种情形做出了规定。
例如,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的;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这些行为都达到清退“标准”。
此外,还有学校规定的不能完成学业、应予退学的其他情形。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还根据自身情况,细化在校规里。如延边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硕士研究生4年。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超出最长学习年限未毕业;超出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是已公开的多数研究生被退学的两大原因。
据延边大学徐老师透露,这些学生不来学校多数都是个人的原因,有的觉得不适合在校读书,半道儿就跑掉,有些是找工作,没有办理退学手续就擅自离校。
南都记者关注到,这些被学校晒在网上的退学名单,多数是因为学校联系不上本人,或者本人不愿意前来办理退学手续。
对于上述超过学业年限,常年不毕业的学生,有质疑声音称,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未被清退,也未办理毕业手续,这类学生是否会占用学校的资源?
“确实会存在这样的麻烦”,齐老师告诉记者,不过他们对这类学生不再提供在校的各种福利,比如宿舍就不会再安排。不过也有声音指出,一名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越长,占用的国家经费就更多。
研究生淘汰率低 把好“出口关”成趋势
深究高校扎推清退不合格学生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研究生扩招准入门槛降低、学生质量降低均系重要原因。
近年来,在研究生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下,研究生的生源规模持续增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290万人,比去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21.8%。

近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趋势图(单位:万人)截图来自研招网
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千人注册研究生即在学研究生(单位:人)除以当年全国人口(单位:千人)所得数值,它是反映一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去年,我国这一数据为1.96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这意味着,未来几年研究生扩招的趋势很有可能还将持续下去。
有学者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摆脱学历导向,转为能力导向。在未来10年到15年时间里,我国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但必须是在保障质量基础上的规模发展,不然将可能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
不过从实际来看,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远低于许多教育发达国家,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而教育发达国家却高达30%-50%。“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助长了一部分研究生的侥幸心理。
如何保证大扩招背景下,学生质量不下降?
从取消本科生毕业“清考”到加大研究生“分流淘汰力度”,严把“毕业出口关”成为教育部近年来对大学生质量管理的发力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也关注到这一问题,“目前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的人数比例高达65%,有的读博8年也毕不了业。”吕建说,他认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博士,应该建立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也再次强调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今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是否建立研究生分流机制也被列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抽评工作指标。
今年10月,在回应河北体育学院清退40名旷课学生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各个学校在管理方面严起来是一个共同的做法,让所有学生进了学校就进了安全区就必须毕业,这种情况一定要改。
声音:不应“一退了之” 应重视过程管理和评价
对于高校“清退潮”引发的讨论,有人认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把好“出口”关,是维护学术尊严的必要。也有观点认为,在做法上,也可以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教育专家储朝晖就认为,仅仅对不合格的学生予以清退是不够的,高校还要完善相关机制。他认为学校目前选课、学分等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有些学生考入学校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学的方向。
“严格的评价体系与学校完善的制度体系应该同时提高,相互结合才能解决问题。”储朝晖说。
多位研究生也向南都透露,部分学校研究生培养方式还存在问题,有的导师项目多,学生忙着给老师做项目,不能兼顾科研;而有的导师基本是放养模式,不闻不问,“毕业成问题”。
王童告诉南都,他所在的学校博士生仅第一年有课,后几年基本上是自己摸索,学校几乎完全不管。他认为学校还是应负起相关责任,重视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
“一定的分流淘汰机制很有必要。”地质工程博士祝同学说,“有些博士太水了,很有必要淘汰掉一些不合格的人,退学可以保证培养的质量,让大家在读博时慎重考虑。”不过,她认为不能简单地一退了之,还应该完善一些配套措施。
文/吴单 马一潇 发自北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