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6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缩略图

2016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6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

2016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普拉提亚战役
第二次波希战争中,前479年以斯巴达为首的希腊联军和波斯军队进行的最后一场战争。萨拉米斯海战以后,波斯后卫部队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在希腊内陆横行无忌,甚至烧毁雅典城。以斯巴达为首的联军在普拉特平原和波斯军对阵,希腊联军在粮尽撤退时,遭到波斯军的追杀,但波斯军统帅因为身先士卒冲到最前面,意外阵亡而导致大军的溃败。这标志着第二次希波战争的结束。
2.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前605~前562)。即位前任王国的军事统帅,即位次年发兵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公元前601或前600年被埃及击败。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远征埃及,掠得大量财富。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著称。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3.小野妹子
日本推古朝(592-628年)大臣。据《日本书纪》记载,他以遣隋使的身份于607年与609年两度被派遣至隋朝,担任外交工作。在隋朝的汉名为“苏因高”。607年,为与隋朝建立关系、学习隋的文化,小野妹子以遣隋使的名义来到长安。翌年,炀帝派裴世清为答礼使随其回访,抵达日本。609年,再次奉派为遣隋使节,并携8名留学生陪送裴世清入隋。后返回日本,圆满完成遣隋使任务。
4.凯尔特人
公元前2000年左右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凯尔特人是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应属古代型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山南高卢)、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其后裔今散布在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等地。信仰的宗教是德鲁伊教。
5.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6.选侯制度
被用于指代从诸侯中选举出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制度。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在纽伦堡制订了著名的宪章“金玺诏书”,正式确认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诏书以反对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莱茵-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事实上,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罗马人民的国王”,只有经过进军罗马,并由教皇加冕后的“罗马人民的国王”,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勒令解散,选侯权失去了意义。选帝侯在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以一种荣誉爵位的形式存在下去,但已与原意相去甚远。
7.louisiana purchase
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是美国于1803年向法国购买超过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的交易案。法国路易斯安纳属地的版图超出今日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的实际范围很多;该属地范围包括了现今阿肯色州、密苏里州、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以西、南达
2016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6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插图
科他州、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北部、奥克拉荷马州、堪萨斯州、蒙大拿州及怀俄明州部份地区、科罗拉多州洛矶山脉以东、加拿大缅尼托巴、沙士吉万、亚伯达各省南部之密苏里河流域地区,以及和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两岸(包括新奥尔良市)。 购地所涉土地面积是今日美国国土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积大致相当。
二、简答题
8.英王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在英国法制史上,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一次影响巨大的历史变革,这次改革不 仅引领英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普通法之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开启了英国现代法治的 历史之门。
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司法令状制度,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令状原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签发给政府官员、要求其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信函式命令,主要用于行政或财政管理,偶尔用于司法。亨利二世将令状大量用于司法事务,建立了司法令状制度。司法令状由大法官签发,格式固定,用语明白无误,上盖国玺印鉴。每一种令状都是为一种特别侵害而创设的,只能适用于同一类诉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诉讼形式亦即一种法律。凡是自由人,如有冤情,均可向国王申请(须交纳一定费用)相应的司法令状。因为令状最基本的性质是程序性,每一种令状都对案件的管辖主体、审判程序、 起诉时限、举证方式、判决的执行等有明确规定,法官必须按照令状规定的程式审理案件,所以,在令状制度的基础上,英国形成了格式化诉讼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二)建立专职法庭组织,开启司法与行政分离之门。随着诉讼越来越多地流入国王法庭,综合性机构御前会议越来越无力满足现实的需要,设置专职的司法机构随之提上日程。亨利二世颁布法令,建立了三个中央专职法庭,包括普通诉讼法庭(主要受理普通人之间的民事案件)、财政法庭(主要受理财政税收案件,偶尔也受理一些普通民事案件)、王座法庭(除了受理国王诉讼和重大刑事案件外,还有权对前两个法院的错判案件进行复审纠错,其地位最高,权限最大)。
(三)建立巡回审判制度,把法律与正义送到民众家门口。亨利二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166年颁布《克拉伦登法令》,派遣两名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审案。此后又经多次巡回试验,于1176年颁布《北安普顿法令》,将全国划分为6个巡回区,成立了 6个巡回审判小组,每组3名法官,分赴各巡回区受理案件。从此,巡回审判成为一种正常制度。
(四)建立陪审团制度,把理性引入司法审判过程。陪审团作为一种常规审判制度而确定下来,是从亨利二世改革开始的,因为通过这次改革完成了两大改进:一是陪审团调查法不再为王室所专用,而是向所有自由民的普通诉讼开放,从而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判制度;二是确立了统一的固定模式,更趋合理化。
上述改革内容锁定了未来英国法律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现代英国法治的框架基础。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使得英国司法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促进了司法独立。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英国告别原始法制、走向现代法治的历史转折点,亨利二世堪称英国现代法治的开拓者、奠基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并不是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不是出自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驱使亨利二世进行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现实政治需要。
9.埃及新王朝早期宗教和王权斗争
神庙集团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实力的增长,不仅危及其他奴隶主的利益,而且逐渐危及王权。在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这种情况大概已使王权再也不能忍受了。因此,这位法老撤了祭司兼维西尔的普塔赫摩斯的职,而任命了一位非祭司集团的拉莫斯担任维西尔,以取代普塔赫摩斯。这使王权与神庙祭司的矛盾表面化了。
阿蒙神庙势力对王权的威胁,不仅使法老对阿蒙神庙祭司产生了疑虑,而且也 对阿蒙神的信仰本身产生了疑虑。因而,早在图特摩斯四世时代,一个古老的太阳圆盘神阿吞神便被抬了出来加以崇拜。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也不甘示弱,他们企图插 手王位继承,不让阿蒙霍特普四世继承王位,而要扶植一个自己的傀儡上台。这终于使成为国王的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前1362年)对阿蒙祭司忍无可忍, 因而采取了断然的措施,同阿蒙神庙势力进行斗争,这就是著名的阿蒙霍特普四世 的宗教改革。
阿蒙霍特普四世先是重新推出对拉神的崇拜,以对抗对阿蒙神的崇拜。继之,他更提出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而只准崇拜阿吞神;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去掉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为了摆脱阿蒙神庙祭司的控制和影响,他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将其取名为“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界”;国王的名字也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他的这些改革措施表明,埃赫那吞同以阿蒙神庙祭司为代表的神权势力决裂了。与此同时,他提拔了许多出身中下层奴隶主的人物担任了高级官吏。
埃赫那吞虽以法老的资格领导了这次改革,仍然遇到了神庙势力以及站在他们 背后的一切旧贵族的激烈抵抗。他们向埃赫那吞的母亲提伊王后施加压力,让她到 埃赫塔吞去对埃赫那吞施加压力,要他放弃改革;他们还在西亚鼓动埃及的属地反叛埃及;他们甚至图谋刺杀埃赫那吞等等。总之,斗争十分激烈。反对改革的势力极为强大而富有经验。改革期间,埃及的对外战争停止了,军队得不到战利品,更得不到赏赐,因而军队离开了改革。广大的劳动群众没有从改革中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相反却因修建新的首都而加重了负担;再加上信仰的改变也不会很习惯。因此,他们对改革不可能十分热情。这一切导致了改革的失败。阿蒙神庙及其他神庙势力复辟后,气焰十分嚣张。支持改革的涅木虎受到打击迫害,他们的财产也被抢夺。王权重又与阿蒙神庙势力结盟,对神庙势力更加依赖。
10.大流士一世的改革措施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11.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人文主义起源于意大利,这是因为:(1)意大利虽然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战争频仍,纷争不已,但在经济上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繁荣。一些城市共和国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的财力。这就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2)有不少博学多识的学者定居于这些富裕城市中,对古代罗马文化深感兴趣。这些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竞相延纳,加以庇护。这就使许多才智之士获得多方面的 助:舒适的生活,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揄扬等等。(3)意大利还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足以引人抒发思古之幽情。
(一)早在14世纪,意大利的学术和文化先驱已开始从事希腊罗马古典著作的研究,同时进行新的创作,从而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但丁(1265-1321年)辉映于前,彼特拉克(1304-1374年)和薄伽丘(1313-1375年)接踵其后。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中世纪长期沉埋在寺院中的希腊罗马古典著作抄稿的探讨,对推动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有巨大影响。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期,代表人物是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及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
(二)15世纪后期,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传播到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尼德兰等其他西欧国家。伊拉斯谟出生于鹿特丹,是阿尔卑斯山以北富有影响的人文主义者。他编订的希腊文本《新约》圣经及其拉丁文新译,揭示并纠正了教会通用拉丁文本圣经中的许多错误;他的《愚人颂》揭露了教会的黑暗。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是乔叟,他是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先驱。乔叟出身于富有的市民家庭,主要作品为《坎特伯雷故事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以戏剧的成就为最大,以莎士比亚为代表。法国作家拉伯雷写有长篇小说《巨人传》。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西欧诸国文艺复兴中出现的重要政治思想家有博丹和莫尔。博丹著有《国家论》,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莫尔的代表作为《乌托邦》,他在书中批判了英国现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三、论述题
12.论述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和形成阿拉伯帝国中的作用
伊斯兰教是适应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阿拉伯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一)伊斯兰教独尊独一无二的安拉,反对多神信仰和偶像膜拜。伊斯兰教的发展,直接威胁着麦加商人、贵族的利益。麦加贵族坚决反对伊斯兰教,采取各种手段 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多次对穆斯林施加暴行,并把他们逐出麦加。622年9月的某夜,穆罕默德和少数亲信逃出麦加,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便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乌马”,即穆斯林公社。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
624年3月,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袭击麦加古莱西贵族的商队,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627年,麦加贵族联合贝杜因等11个部落,大举进攻麦地那。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三面环山的天险,在城北挖一条壕沟,据城坚守,史称“壕沟之战”。敌军围城一 月不下,给养发生困难,被迫撤军。穆罕默德乘势追击,俘虏400余人,大获全胜。从此,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增,附近的贝杜因部落纷纷皈依伊斯兰教。628年,双方议和,订立了休战条约。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万名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麦加古莱西贵族迫于形势,宣布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受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则确认麦加为圣城,克而白改为清真寺。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许多地区和部落,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
(二)穆罕默德死后,阿布?伯克尔为首领,改称“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阿布?伯克尔任哈里发(632—634年在位)以后,向叙利亚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并成功地占领了加沙地区。欧麦尔继位为第二任哈里发(634—644年在位)后,分兵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先后占领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先后征服了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北非的利比亚等地区。656年6月,阿里继立为第四任哈里发 (656-661年在位)。但是,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661年,穆阿维叶乘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先后占领阿富汗首城喀布尔,征服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等广大地区,并攻入印度河流域,占领信德。阿拉伯人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并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征服了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国。732年,穿越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附近为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所败。至此,阿拉伯人基本上结束了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
13.论述基督教如何从非法宗教成为罗马国教
罗马帝国最初信奉传统的氏族、家庭的神祇,反对异教,特别是反对基督教在帝国境内传播。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传入会否定罗马神,打破罗马氏族、家庭的神权统治,以及使犹太人基督徒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督教组织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引起基督徒与当地人的种种矛盾,造成社会不安,威胁帝国的统治,导致罗马帝国对它进行迫害与镇压。
311年,罗马帝国西部地区领袖君士坦丁为利用基督教为其统治服务,与东部地区领袖李锡尼联合发布《宽容敕令》,准许基督教徒信教自由,不受歧视。这道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里程碑。
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又共同颁布著名的《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发还过去迫害时期没收的教会财产。这是罗马在法律上第一次承认基督教会可拥有财产权。
323年,君士坦丁战胜李锡尼,统一罗马帝国,发布宗教法令,进一步利用、扶植基督教,由政府拨给教会大片土地,由国家资助教会在各地兴建教堂,皇帝还把罗马的拉特兰宫赠给罗马主教作为官邸,政府官员主要由基督徒担任。此外,政府还给予教会种种特权。此后,基督教教徒激增,得到了大发展。
君士坦丁大帝在扶植基督教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对教会的控制,干预教会内部 事务,协助教会解决争端。为了使基督教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完全统一起来,他不允许教会内部有与官方教会对立的“异端”派。为了对基督教进行全面控制,他把它纳入自己的政治轨道。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开历史上著名的“尼西亚宗教会议”。会议制定了统一的宗教信条《尼西亚信经》,以统一思想,消除争端。尼西亚宗教会议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教会内部的神学争端,但却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全面控制了基督教,使基督教会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政治工具,使基督教准备成为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大帝以后的几代皇帝继续实行控制、利用基督教的政策,放弃了罗马神庙的“最高祭司”职务。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命令,废除一切旧有的宗教,关闭一切氏族神庙,禁止一切异教活动,只有基督教才是唯一合法的宗教。于是,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4.论述20世纪英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原因与启示
(一)过程。1840年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 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 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二)原因。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 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使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
(三)启示。国内的钱乘旦、陈晓律等学者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工业社会,工人阶级是人口的主体,工人阶级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窘,必然妨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英国的历史提供了令人深思的经验和教训:(1)一个国家即使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了崛起,如果广大下层民众生活困苦,则不能做到长盛不衰。随着工人阶级坚持不懈的斗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建立了福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迄今又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活力。(2)新技术更新换代时必须紧抓机遇。
?
2016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普拉提亚战役
第二次波希战争中,前479年以斯巴达为首的希腊联军和波斯军队进行的最后一场战争。萨拉米斯海战以后,波斯后卫部队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在希腊内陆横行无忌,甚至烧毁雅典城。以斯巴达为首的联军在普拉特平原和波斯军对阵,希腊联军在粮尽撤退时,遭到波斯军的追杀,但波斯军统帅因为身先士卒冲到最前面,意外阵亡而导致大军的溃败。这标志着第二次希波战争的结束。
2.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前605~前562)。即位前任王国的军事统帅,即位次年发兵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公元前601或前600年被埃及击败。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远征埃及,掠得大量财富。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著称。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3.小野妹子
日本推古朝(592-628年)大臣。据《日本书纪》记载,他以遣隋使的身份于607年与609年两度被派遣至隋朝,担任外交工作。在隋朝的汉名为“苏因高”。607年,为与隋朝建立关系、学习隋的文化,小野妹子以遣隋使的名义来到长安。翌年,炀帝派裴世清为答礼使随其回访,抵达日本。609年,再次奉派为遣隋使节,并携8名留学生陪送裴世清入隋。后返回日本,圆满完成遣隋使任务。
4.凯尔特人
公元前2000年左右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凯尔特人是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应属古代型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山南高卢)、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其后裔今散布在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等地。信仰的宗教是德鲁伊教。
5.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6.选侯制度
被用于指代从诸侯中选举出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制度。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在纽伦堡制订了著名的宪章“金玺诏书”,正式确认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诏书以反对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莱茵-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事实上,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罗马人民的国王”,只有经过进军罗马,并由教皇加冕后的“罗马人民的国王”,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勒令解散,选侯权失去了意义。选帝侯在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以一种荣誉爵位的形式存在下去,但已与原意相去甚远。
7.louisiana purchase
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是美国于1803年向法国购买超过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的交易案。法国路易斯安纳属地的版图超出今日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的实际范围很多;该属地范围包括了现今阿肯色州、密苏里州、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以西、南达科他州、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北部、奥克拉荷马州、堪萨斯州、蒙大拿州及怀俄明州部份地区、科罗拉多州洛矶山脉以东、加拿大缅尼托巴、沙士吉万、亚伯达各省南部之密苏里河流域地区,以及和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两岸(包括新奥尔良市)。 购地所涉土地面积是今日美国国土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积大致相当。
二、简答题
8.英王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在英国法制史上,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一次影响巨大的历史变革,这次改革不 仅引领英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普通法之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开启了英国现代法治的 历史之门。
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司法令状制度,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令状原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签发给政府官员、要求其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信函式命令,主要用于行政或财政管理,偶尔用于司法。亨利二世将令状大量用于司法事务,建立了司法令状制度。司法令状由大法官签发,格式固定,用语明白无误,上盖国玺印鉴。每一种令状都是为一种特别侵害而创设的,只能适用于同一类诉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诉讼形式亦即一种法律。凡是自由人,如有冤情,均可向国王申请(须交纳一定费用)相应的司法令状。因为令状最基本的性质是程序性,每一种令状都对案件的管辖主体、审判程序、 起诉时限、举证方式、判决的执行等有明确规定,法官必须按照令状规定的程式审理案件,所以,在令状制度的基础上,英国形成了格式化诉讼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二)建立专职法庭组织,开启司法与行政分离之门。随着诉讼越来越多地流入国王法庭,综合性机构御前会议越来越无力满足现实的需要,设置专职的司法机构随之提上日程。亨利二世颁布法令,建立了三个中央专职法庭,包括普通诉讼法庭(主要受理普通人之间的民事案件)、财政法庭(主要受理财政税收案件,偶尔也受理一些普通民事案件)、王座法庭(除了受理国王诉讼和重大刑事案件外,还有权对前两个法院的错判案件进行复审纠错,其地位最高,权限最大)。
(三)建立巡回审判制度,把法律与正义送到民众家门口。亨利二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166年颁布《克拉伦登法令》,派遣两名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审案。此后又经多次巡回试验,于1176年颁布《北安普顿法令》,将全国划分为6个巡回区,成立了 6个巡回审判小组,每组3名法官,分赴各巡回区受理案件。从此,巡回审判成为一种正常制度。
(四)建立陪审团制度,把理性引入司法审判过程。陪审团作为一种常规审判制度而确定下来,是从亨利二世改革开始的,因为通过这次改革完成了两大改进:一是陪审团调查法不再为王室所专用,而是向所有自由民的普通诉讼开放,从而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判制度;二是确立了统一的固定模式,更趋合理化。
上述改革内容锁定了未来英国法律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现代英国法治的框架基础。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使得英国司法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促进了司法独立。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英国告别原始法制、走向现代法治的历史转折点,亨利二世堪称英国现代法治的开拓者、奠基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并不是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不是出自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驱使亨利二世进行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现实政治需要。
9.埃及新王朝早期宗教和王权斗争
神庙集团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实力的增长,不仅危及其他奴隶主的利益,而且逐渐危及王权。在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这种情况大概已使王权再也不能忍受了。因此,这位法老撤了祭司兼维西尔的普塔赫摩斯的职,而任命了一位非祭司集团的拉莫斯担任维西尔,以取代普塔赫摩斯。这使王权与神庙祭司的矛盾表面化了。
阿蒙神庙势力对王权的威胁,不仅使法老对阿蒙神庙祭司产生了疑虑,而且也 对阿蒙神的信仰本身产生了疑虑。因而,早在图特摩斯四世时代,一个古老的太阳圆盘神阿吞神便被抬了出来加以崇拜。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也不甘示弱,他们企图插 手王位继承,不让阿蒙霍特普四世继承王位,而要扶植一个自己的傀儡上台。这终于使成为国王的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前1362年)对阿蒙祭司忍无可忍, 因而采取了断然的措施,同阿蒙神庙势力进行斗争,这就是著名的阿蒙霍特普四世 的宗教改革。
阿蒙霍特普四世先是重新推出对拉神的崇拜,以对抗对阿蒙神的崇拜。继之,他更提出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而只准崇拜阿吞神;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去掉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为了摆脱阿蒙神庙祭司的控制和影响,他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将其取名为“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界”;国王的名字也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他的这些改革措施表明,埃赫那吞同以阿蒙神庙祭司为代表的神权势力决裂了。与此同时,他提拔了许多出身中下层奴隶主的人物担任了高级官吏。
埃赫那吞虽以法老的资格领导了这次改革,仍然遇到了神庙势力以及站在他们 背后的一切旧贵族的激烈抵抗。他们向埃赫那吞的母亲提伊王后施加压力,让她到 埃赫塔吞去对埃赫那吞施加压力,要他放弃改革;他们还在西亚鼓动埃及的属地反叛埃及;他们甚至图谋刺杀埃赫那吞等等。总之,斗争十分激烈。反对改革的势力极为强大而富有经验。改革期间,埃及的对外战争停止了,军队得不到战利品,更得不到赏赐,因而军队离开了改革。广大的劳动群众没有从改革中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相反却因修建新的首都而加重了负担;再加上信仰的改变也不会很习惯。因此,他们对改革不可能十分热情。这一切导致了改革的失败。阿蒙神庙及其他神庙势力复辟后,气焰十分嚣张。支持改革的涅木虎受到打击迫害,他们的财产也被抢夺。王权重又与阿蒙神庙势力结盟,对神庙势力更加依赖。
10.大流士一世的改革措施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11.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人文主义起源于意大利,这是因为:(1)意大利虽然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战争频仍,纷争不已,但在经济上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繁荣。一些城市共和国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的财力。这就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2)有不少博学多识的学者定居于这些富裕城市中,对古代罗马文化深感兴趣。这些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竞相延纳,加以庇护。这就使许多才智之士获得多方面的 助:舒适的生活,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揄扬等等。(3)意大利还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足以引人抒发思古之幽情。
(一)早在14世纪,意大利的学术和文化先驱已开始从事希腊罗马古典著作的研究,同时进行新的创作,从而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但丁(1265-1321年)辉映于前,彼特拉克(1304-1374年)和薄伽丘(1313-1375年)接踵其后。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中世纪长期沉埋在寺院中的希腊罗马古典著作抄稿的探讨,对推动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有巨大影响。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期,代表人物是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及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
(二)15世纪后期,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传播到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尼德兰等其他西欧国家。伊拉斯谟出生于鹿特丹,是阿尔卑斯山以北富有影响的人文主义者。他编订的希腊文本《新约》圣经及其拉丁文新译,揭示并纠正了教会通用拉丁文本圣经中的许多错误;他的《愚人颂》揭露了教会的黑暗。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是乔叟,他是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先驱。乔叟出身于富有的市民家庭,主要作品为《坎特伯雷故事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以戏剧的成就为最大,以莎士比亚为代表。法国作家拉伯雷写有长篇小说《巨人传》。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西欧诸国文艺复兴中出现的重要政治思想家有博丹和莫尔。博丹著有《国家论》,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莫尔的代表作为《乌托邦》,他在书中批判了英国现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三、论述题
12.论述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和形成阿拉伯帝国中的作用
伊斯兰教是适应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阿拉伯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一)伊斯兰教独尊独一无二的安拉,反对多神信仰和偶像膜拜。伊斯兰教的发展,直接威胁着麦加商人、贵族的利益。麦加贵族坚决反对伊斯兰教,采取各种手段 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多次对穆斯林施加暴行,并把他们逐出麦加。622年9月的某夜,穆罕默德和少数亲信逃出麦加,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便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乌马”,即穆斯林公社。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
624年3月,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袭击麦加古莱西贵族的商队,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627年,麦加贵族联合贝杜因等11个部落,大举进攻麦地那。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三面环山的天险,在城北挖一条壕沟,据城坚守,史称“壕沟之战”。敌军围城一 月不下,给养发生困难,被迫撤军。穆罕默德乘势追击,俘虏400余人,大获全胜。从此,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增,附近的贝杜因部落纷纷皈依伊斯兰教。628年,双方议和,订立了休战条约。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万名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麦加古莱西贵族迫于形势,宣布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受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则确认麦加为圣城,克而白改为清真寺。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许多地区和部落,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
(二)穆罕默德死后,阿布?伯克尔为首领,改称“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阿布?伯克尔任哈里发(632—634年在位)以后,向叙利亚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并成功地占领了加沙地区。欧麦尔继位为第二任哈里发(634—644年在位)后,分兵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先后占领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先后征服了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北非的利比亚等地区。656年6月,阿里继立为第四任哈里发 (656-661年在位)。但是,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661年,穆阿维叶乘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先后占领阿富汗首城喀布尔,征服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等广大地区,并攻入印度河流域,占领信德。阿拉伯人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并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征服了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国。732年,穿越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附近为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所败。至此,阿拉伯人基本上结束了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
13.论述基督教如何从非法宗教成为罗马国教
罗马帝国最初信奉传统的氏族、家庭的神祇,反对异教,特别是反对基督教在帝国境内传播。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传入会否定罗马神,打破罗马氏族、家庭的神权统治,以及使犹太人基督徒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督教组织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引起基督徒与当地人的种种矛盾,造成社会不安,威胁帝国的统治,导致罗马帝国对它进行迫害与镇压。
311年,罗马帝国西部地区领袖君士坦丁为利用基督教为其统治服务,与东部地区领袖李锡尼联合发布《宽容敕令》,准许基督教徒信教自由,不受歧视。这道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里程碑。
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又共同颁布著名的《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发还过去迫害时期没收的教会财产。这是罗马在法律上第一次承认基督教会可拥有财产权。
323年,君士坦丁战胜李锡尼,统一罗马帝国,发布宗教法令,进一步利用、扶植基督教,由政府拨给教会大片土地,由国家资助教会在各地兴建教堂,皇帝还把罗马的拉特兰宫赠给罗马主教作为官邸,政府官员主要由基督徒担任。此外,政府还给予教会种种特权。此后,基督教教徒激增,得到了大发展。
君士坦丁大帝在扶植基督教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对教会的控制,干预教会内部 事务,协助教会解决争端。为了使基督教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完全统一起来,他不允许教会内部有与官方教会对立的“异端”派。为了对基督教进行全面控制,他把它纳入自己的政治轨道。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开历史上著名的“尼西亚宗教会议”。会议制定了统一的宗教信条《尼西亚信经》,以统一思想,消除争端。尼西亚宗教会议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教会内部的神学争端,但却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全面控制了基督教,使基督教会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政治工具,使基督教准备成为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大帝以后的几代皇帝继续实行控制、利用基督教的政策,放弃了罗马神庙的“最高祭司”职务。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命令,废除一切旧有的宗教,关闭一切氏族神庙,禁止一切异教活动,只有基督教才是唯一合法的宗教。于是,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4.论述20世纪英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原因与启示
(一)过程。1840年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 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 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二)原因。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 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使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
(三)启示。国内的钱乘旦、陈晓律等学者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工业社会,工人阶级是人口的主体,工人阶级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窘,必然妨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英国的历史提供了令人深思的经验和教训:(1)一个国家即使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了崛起,如果广大下层民众生活困苦,则不能做到长盛不衰。随着工人阶级坚持不懈的斗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建立了福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迄今又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活力。(2)新技术更新换代时必须紧抓机遇。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