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美术教育研究生《创造与心智成长》精读计划学习心得(2020美术录取分数线)缩略图

2020级美术教育研究生《创造与心智成长》精读计划学习心得(2020美术录取分数线)

按照整个精读计划的部署,7月2日至26日我们一起精读了《创造与心智成长》,具体是这样安排的:
1、除了本书以外,还提供一些辅助读物给同学们,以便大家能够深入理解。
2、本书共12章,为了保证读书的进度与知识的延展性,每两天完成一章的阅读与笔记。
3、本书的阅读组织不再固定小组长,每完成一章的读书笔记的制作,就换一次小组长。
4、小组长的三个职责:完成本章的知识点概要,还是要以疑问句为主;完成本章的知识点结构图;组织组内讨论本章的学习,收集并整理组员对本章学习的新知理解与心得,要特别注意文风的一致性,避免拼凑感。
5、组员(包括组长在内)的三个任务:在通读《创造与心智成长》相关章节与辅助资料的基础上,检查并补充组长撰写和绘制的知识点概要与结构图;参与组内讨论,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收获,可根据辅助资料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进行表述;检查、补充与修改组长撰写的读书笔记的汇总材料,使整篇文档的风格保持一致。
同学们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对本书内容作了深度的解读,同时还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读书笔记,并对书本中的测评表与知识点摘要做了详尽的补充。以下是各组同学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沈佳 查慧琦 张诗玉 陈珮婷 张梦玉
美术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罗恩菲德提出了在儿童不同年龄段中的特点以及美术教师相对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及研究,让我们了解到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以及适当的解决对策。这给即将成为美术教师的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及启示。同时,在书中还提到了“特殊儿童”的艺术教育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新知也为我们日后给“特殊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时作好了一定的准备,不至于那么手足无措。
通过这次对《创造与心智成长》的品读,我们小组不仅对美术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自身的学习效率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这次的学习总结,我们将从学习方式、学习新知、学习感悟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学习方式
不同于上一本《詹姆森艺术史》的学习方式,对于《创造与心智成长》这本书,我们小组采取了两天学习一章节并且轮流更换组长的方法。两位组长首先讨论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章节的大概纲要,然后再带领组员进行交流讨论,每位组员选择纲要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补充,从而共同抓住章节的重要内容,提高每位组员的知识点归纳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小组非常享受最后的笔记整合环节,每位组员通过阅读其它成员的笔记,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待组长统一归纳后,再进行集体讨论,每一位组员都各抒己见,一起进行“云”交流,从而整理出一份最终令所有组员都满意的笔记。
这样的学习方式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自律的养成都让我们收获颇丰,同时让我们意识到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二)学习新知
通过精读罗恩菲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我们小组对于美术教育的相关知识更加的了解和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如今的美术教育界,影响较大的两种理论分别是工具论和本质论,工具论以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为代表,思想基础是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本质论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思想基础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本质论强调科目中心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工具论与本质论两者既相区别,但又有联系,我们仔细研究这两种教育理论的共性和差异,更好的在实践生活中运用。
(2)《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罗恩菲德的基本观点是:儿童美术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反应。对儿童美术的研究应该与对他们的心智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儿童心智的发展会促进儿童美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美术也会促进儿童心智的成长。
(3)儿童的心智成长,罗恩菲德提出了七个方面:感情成长,智慧成长,生理成长,知觉成长,社会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地成长。虽然成长的情形同时发生在不同的组成部分上,对儿童整体发生影响,但是讨论不同的成长模式,可以更好的对儿童进行了解,通过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促进儿童整体成长。
(4)确定了七种心智成长之后,罗恩菲德将儿童的发展分成涂鸦阶段、样式化前阶段、样式化阶段、党群年龄、推理阶段等几个阶段,并系统地阐释了这些阶段中儿童的特征,人物的表现,空间的表现,色彩的表现、设计等等,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在创造活动中的变化,在实践中进行妥善的运用。
(三)学习感悟
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观点无疑是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进行揣摩与学习的,通过阅读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成长》,我们小组发现原来自己平时都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交流,交流都出现了问题,就更别谈教育了。
不能扼杀儿童的想象力,要 助儿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这些为人推崇的美术教育理论我们小组都是知道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仍然在以一种成人定势的思想来与儿童进行交流,总是会习惯性的以成人要求来考量儿童。在阅读完《创造与心智成长》这本书之后,我们小组进行了讨论反思,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我们对每个阶段儿童的不同发展特点其实是一知半解的,因此对于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就有点茫然不知了。2.我们在与儿童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会缺乏耐心,以至于我们习惯性将成人所理解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儿童。
对于上述原因中的第一点,我们小组认为,可以通过多多阅读类似《创造与心智成长》这样的儿童教育书籍来进行自我知识的漏洞补充。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我们小组有的同学本科并非师范类学校,平时也没有接触过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所以对于书中有的知识理解起来会颇为晦涩生疏,不过这也是我们自身的基础问题。同时这也说明,在美术教育方面空有理论知识其实是无济于事的,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对美术教育有着更为透彻的认知,才能把美术教育做得更好。所以,当我们日后实际踏入到美术教育工作时,理应把现在所总结的每章知识点笔记再拿出来细细品读,那时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见解。
对于上述原因中的第二点,我们小组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改善自身的性格,才能得以调解。其实,在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仅是很多儿童美术教师会缺乏耐心,家长亦是如此。我们小组在平时讨论中就发现身边有很多“雷同”家长——他们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经常因为缺乏耐心而将手机扔给哭闹的儿童,以此来获取片刻清净。这种做法无疑是滑稽可笑的,会给儿童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破坏。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对儿童保持耐心,有耐心的教师才不会误人子弟,有耐心的家长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以上就是我们一小组对于《创造与心智成长》这本书的阅读体会。此外,在这次阅读过程中,我们悉知虽然自己的身体有限制的,但心智却没有。一些理论证明,当人们步入了三十岁,身体就会开始走下坡路,但是我们的头脑仍然可以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因此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所以,这样的读书活动,我们非常珍惜,好的阅读,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或工作有 助,更能使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在接下来的读书活动中,我们小组会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进步!

学习心得
陈晓枫、顾静、胡静、谷利利、董建松
七月匆匆过去,我们 2020 级新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读完了罗恩菲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而罗恩菲德的这本书距今已有七十多年,我们用最现代的方式来阅读最经典的书,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感受颇深。
我们这个年纪的学生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和自己的个性,思想也比较自我。而小组合作就是要接触不同的人,大家相互磨合,最后一起完成任务。要知道,在小组合作中,肯定会出现一个领导者、几个追随者,甚至还有几个反对者。合作得好则无敌,合作得不好只会是一盘散沙,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小组里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庆幸,我们二组每个人都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积极配合组长,高效地完成了本次的读书任务。
其实组里每天讨论的不是只有新知,更多的还有如何将读书笔记做得出彩,大家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一份好的读书笔记添砖加瓦,仔细想来,这不正是贴合了罗恩菲德的启蒙创造力的思想吗?
罗恩菲德说过:“艺术启蒙能够造就出富有创造力和适应力的人,如缺少艺术启蒙,培养的人虽有丰富的学识,却不晓得如何去应用,以至成为缺乏内涵,而且难以与环境融洽相处的人。”在拿到这本书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弄清楚孩子画画,画的到底是什么?画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美术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反映。对儿童美术的研究应与心智研究结合起来,两者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罗恩菲德提出了儿童心智成长的几个方面: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 和创造性的成长。在确定了这七种心智因素之后,通过不同时期的心智特点,罗恩菲德将儿童美术发展分成涂鸦阶段(2 岁—4 岁)、样式化前阶段(4 岁—7 岁)、样式化阶段(7 岁—9 岁)、 党群阶段(9岁—11 岁)、拟似写实阶段(11—13 岁)和青春期六个阶段。
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青春期这个阶段了,因为我们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而且没有间隔很久。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都有一颗“玻璃心”,逆反心理非常强,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撂挑子不想画了,要想把他们教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这就需要老师对其心理有充分的 了解和研究。书中这个章节主要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提示老师该如何有效应对,在通读之后,我们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也大致有了一个方向。再深的理解也需要实践的辅助,不过有了这些意识,我们今后去观察和实践的时候,一定会轻松不少。
我们对罗恩菲德理论的印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句简单的理论概括,书中的深度值得我们多次挖掘体会,我想我们今后一定还会拿起这本书,再品品罗恩菲德艺术教育的奥秘。

学习心得
靳文强 孙佳彤 刘翌 彭怡君 兰伟哲
光阴似箭,转眼间短短的二十多天又匆匆的过去了。在方老师及各位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学习了另一本书——《创造与心智成长》。这整本书中共分为12个章节,其详细的阐述了儿童在艺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对于了解与教育儿童有更加充分的认知。在方老师的教导下我们采取小组分工的方式对每个章节进行规划整理。这对于培养我小组的团体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从学习方式,学习体会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的心得。
在学习方法层面,先是方院长在群里下发了关于读书的具体要求。这次与上次有所不同,不再是之前的一个组长式,而是大家轮流当小组长进行整理。这一举动首先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在整理的同时练就了每个人能力。轮流当小组长除了公平之外,就是在分配任务之后,还能学习到更多知识技能。作为组员,可以体会到自己参与集体的责任感,尤其是将知识点转化成问答方式,培养了自身总结性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小组在内容上采用的方院长的建议,形式上进行创新运用了当下较为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形式,每个人当组长时,会在公众号里进行编制,整理。这样的创新方式不仅让我们将课本上学习到知识进行总结,也使我们每个人都掌握了一项新的技术。从一开始问题不统一、阅读一人一篇、框架一人一个到后来的分工明确、结构清晰。我们体会到了集体合作的乐趣。下面是我们从一开始的每个人风格不统一到后来的微信公众号形式图片。

以前每次看书都是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就算看完一本书了,自从《詹森艺术史》阅读计划开始,我学习到了新的学习方式,每次看完书后都用思维导图或q&a的方式回顾自己的学习,讲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连成线。这次的学习总结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一小组的同学也更融洽了。同一章的内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让我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发现了一些以往没有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做小组长的时候,也理解了之前组长的不容易,要把不同的四个人和自己的想法都合成
2020级美术教育研究生《创造与心智成长》精读计划学习心得(2020美术录取分数线)插图
一份还是很不容易的,感谢方老师给了这次机会。
在这本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小学以上年龄段的孩子,在看这本书时教会了我很多新知识。之前给小朋友的绘画材料也非常单一,学习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限制了孩子的发挥。我自己之前有教授过幼儿园和小学生美术课,在评价学生画作时,只是从画面效果来评价,简单的提出了一些画面要求,但每次都效果都不尽人意。通过这本书的讲解,也意识到了自己以往工作的错误,应该从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整体环境来引导孩子的发展,以往将孩子的结果看的太过重要了。
在学习新知方面,我了解到涂鸦阶段、前样式阶段、样式阶段、群党年龄、推理的阶段、青春期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和艺术表现方面的不同特征。比如在涂鸦阶段,儿童创作还是属于无意识的阶段,无法控制动作,那么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创作的方向,不能刻意灌输给孩子某种事物的表现模式,固化孩子的思维,应让孩子感受事物的美,培养创作兴趣。在之后的阶段中,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空间表现方面,出现从平面到二维乃至三维表现的变化。并且形成视觉型和触觉型的分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兼顾他们不同的需要,让儿童不仅在艺术表现方面更加自由,在生活方面也应关注到他人的需要,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这阶段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在美术教育方面知识的浅薄。面对每个阶段的小孩,如何从他的作品中分析艺术表现和身心方面的变化?如何通过艺术创造活动 助小孩缓和地解决每个阶段的矛盾?如何发现每个小孩的潜能,进行因材施教?这些都是我继续要思考的问题。
从七月初就开始了——《创造与心智成长》的阅读之旅,到七月末刚好阅读完毕。在这整整的24天中我学会了对书本中理论知识的整合提取,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了解到儿童的教育培养是多方面的。他的心智、情感、创造性等方面都是伴随着年龄各个阶段不断变化的。那么后面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我而言,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阅读诗书丰富知识才能总结出华丽的文章。但在这次学习中,却打破的我原有的观念——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小组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小组的整体能力,其次是个人的能力。因此在此次学习中,虽说我个人的知识层面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更多的是我们小组共同协作最终完成任务所带来的喜悦感。
最后,还是要感谢美术学院各位导师的悉心教诲,老师们辛苦了!

学习心得
吴悦 张倩 杨晴 熊文狄 熊量笙
在学习方法上:
本次的读书活动已经结束,相比于之前的艺术史学习,创造与心智成长这本书更加注重实验与分析,因此做的笔记比较侧重于书中对儿童成长的体会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采用的工具也从图像文字结合的ppt转换为word,这使得笔记不再是五彩缤纷,而是显得淳朴、简洁,这也更贴合这本书的内容。此外,因为书的章节是按儿童的成长阶段来写的,所以不同成长阶段的成长特征显得十分重要,而对于这种形式用表格是可以很清楚的显示不同的成长特征。阅读这本书籍,更加注重文字和表格的表述,整本书籍以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不同特性,以及他们创造和心智成长的诸多表现和问题。每个章节分派给了不同的学习组长,不仅章节既具特色又有整体,分配学习的模式也为学习过程增添了不少乐趣也增强了个人的责任感。通过不断的讨论和 助,我们集思广益,在思想上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在学习新知上:
我们从儿童时期就了解到,艺术教育要合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且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到整个成长过程。儿童的创造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我们从艺术教育中侧面观察到他们是如何发现和了解这个世界,新奇而又美好。我们应该提高儿童对事物对兴趣,是他们对主动知识的选择范围扩大。自主积极性的学习往往都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从主动知识联系被动知识的学习。在独特的青春期阶段里,我们需要营造对儿童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氛围、题材选择,让儿童不要过度推理去扼杀创造的自发性。我们还学习到一些特殊的患者的艺术教育的治疗,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创造的成长,也是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具有疗愈感的积极过程。从对儿童的表面认知到各个阶段的儿童有所不同,不同年龄阶段所有的不同特征。这本书给与了很好的参考与 助,这是一本理论知识,但想要学透还是需要运用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本书当中可以了解到一般儿童心智发展与其创作活动之间的紧密关系。创造的表现就跟个人一样,各有不同。只有在了解创造和成长之间非刻意的相互影响后,才可能了解儿童在心智和情感成长中个别阶段的创造表现。

在学习感悟上:
深刻了解到,艺术教育并不是为让儿童塑造出多好的成品,而是对儿童整体性成长的教育的注重。或许到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混淆了艺术教育和艺术的区别,我们极力要求他们线条准确、构图明晰,我们表现的像艺术教育,其实是剥夺了儿童创造力。我们应该更加研究和了解艺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要让我们“刻板印象的艺术”剥夺了儿童所需求的“艺术”。好的成长是思想、感情及理解力表现的根基。我们需要在生活中、环境中对儿童的美感进行熏陶,但是不能一成不变。要给予儿童多样性的美”,不要试图去创造刻板的标准。基础教育知识的学习对我们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思考不同的学习方式,观察和思考是教育者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和能力。错误的教育学习方式只会限制儿童的创造能力,甚至使儿童变得刻板和僵硬。一名优秀的教师应把儿童放在第一位,知识放在第二位;把美感经验置于标准规则之上。同时,要清楚每个儿童作为个体的重要性,要对儿童敏感。目前对于艺术教育,更重要与迫切的是保护孩子的自由天性,使他们不被规则所束缚,能够自由、在正确的引导下完成创造活动,将自己的个性烙印在画面上,使每个儿童有机会发展成健全的人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