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行·破壁升维】水木2024年考研621艺术理论基础真题解析…缩略图

【学思并行·破壁升维】水木2024年考研621艺术理论基础真题解析…

|==

// 2023年12月24日 //
xumux art
清华美院2024考研621艺术理论基础考试落下帷幕,一场牵动几乎所有考生的考试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在考前我们曾大胆预测今年可能取消名词解释。
今年的621史论,出题思路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从艺术史转向艺术批评,从知识转向认识,出题形式采用“3+1”模式,3道简答题+1道综述题,综述题和去年真题一样,要求画图,整张试卷共要求书写1800字左右
对考生的知识积累与临场发挥是个不小的考验,整套试卷看似题目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答题切入角度多元开放,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可言,唯有考场还原卷才有绝对的话语权。
本篇文章将从真题回忆、试题解析、教研复盘、超全题库、复习建议等视角,为各位深度解析,希望能 助到今年和明年备考的同学,同时,希望将水木的教研体系呈现给广大考生,对今年整体教研进行复盘,明年再接再厉。
水木史论名声在外,靠的不是口号,靠的是多年深度教研
水木史论好成绩=专题授课+教学深度+超全资料+超强题库+定期模考+细致批改+直播答疑
今年的考题依然在水木的意料之中,我们坚信:唯有深度教研,方可 助广大考生取得理想成绩,在水木2023年1—12月全年课程安排与题目训练中,完美覆盖今年考题,与其说是压中,不如说一切真题均在水木全年的教研体系与题库中,一切的投机主义终究落败,形式主义与花拳绣腿的教学终将被淘汰,很庆幸,我们没有让相信广大考生失望,预祝各位都能取得理想分数,上岸清华。

// 我们呼吁 //
we call for
我们呼吁清华美院2025届考生切勿轻信押题
同时,切勿将真题奉为圭臬
尽信真题,终究掉入题海战术的沼泽
唯有脚踏实地,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fundamentals of art theory
? 学思并行·破壁升维
2024年·621艺术理论基础真题解析
2022年,清华美院基于教育部发布的最新艺术类学科目录对硕士初试考试内容做出重大调整。根据调整方案,“130500设计学”、“130400美术学”和“135100艺术”三个专业下的所有研究方向(含非全日制)第三科考试科目确定为“艺术理论基础”(科目代码:621),并于2023年初试考试正式实施。2024年,艺术理论基础考试延续了从“知识”到“认识”,从“艺术史论”到“艺术批评”的整体考查侧重趋向。针对目前艺术理论基础试题强开放性、主观性的特点,读、写能力便尤为重要。所谓“读”,即读懂材料及其背后的本质内涵,并与既有知识体系相呼应;“写”,即从不同视角探寻值得讨论的话题并予以分析、论证。就知识点而言,由于是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仍是考查的核心。
一、题型及基本要求
question types and basic require
【学思并行·破壁升维】水木2024年考研621艺术理论基础真题解析…插图
ments
/
题型方面,本次考试继续延用简答、绘图与论述题两类题型,注重对考生文本分析、图像记忆、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而侧重基础知识记忆的传统题型——名词解释终于暂时退出历史舞台。整体而言,试卷总题量适中,共3个简答、1个论述,要求全部作答,考试时长3小时(上午8:30-11:30)。其中,简答3个题目,每题30分,字数不少于400字;绘图与论述1个题目(绘图20分、论述40分),共60分,字数不少于600字。
二、题目解析
analysis of historical theory titles
/
(一)简答题(阅读文献,归纳核心观点,简述个人理解)
试题一
test question one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作艺术倒也无妨。——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解析
analysis of the first question

本段材料节选自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中的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其核心要义是贡布里希对“艺术”本质的理解。若从全书的整体语境看,本段实际上透露出贡布里希行文的核心观点,因而相较于正文具体的艺术史知识阐释,更具启发意义。这段话呈现出了艺术史研究中一些基本且重要的话题:
其一,开篇“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便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此句看似不符合逻辑,却揭示了艺术发展史的真实面貌。回望艺术的历史,最初并没有一个先验的“艺术”的概念,但却有很多有才华的人在创作着很多美的物品,如从原始的洞窟壁画、实用的陶器、具有礼仪功能的雕塑,到宏伟的建筑,后人在这些物品中发现了某些具有共性的特质,于是将具有这类特质的物品通称为“艺术”。在西方,今天意义上的艺术的概念是文艺复兴以后才出现的,中文中的艺术概念约出现于20世纪初。但是,艺术家们却在“艺术”出现之前就在不断地创造着伟大的艺术品。贡布里希的这段话也在提醒我们,事实上,“艺术”是很难被定义的,是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造不断丰富着艺术的概念,拓展着艺术的边界。
其二,名与义,即语义流转。文中称:“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作为描述、概括、表达客观世界的语言、文字在表达上必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所描述的对象或现象。同样的名称,在不同时代内涵殊异,比如艺术、美术等词近代以来的语义流转;不同的名称,有时又可能具有高度的共性,比如设计史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意匠、图案、装饰、工艺美术、实用美术和艺术设计等词。透过语义流转,可透视时代和观念的变迁。就内涵而言,艺术(art),这个词最早是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此时的“艺术家”属于匠人的范畴。自远古以来,艺术都是以某种实用的功能而存在并发展着:从原始的祭祀所需,到建筑装饰,再到广告设计,等等。18世纪,出现了美的艺术(fine arts)的观念,这一时期的艺术开始有了表达、审美的意味;到了现代艺术阶段,随着现成品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发展,艺术的边界进一步拓宽。
其三,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属性与艺术家。这些都是耳熟能详、却又难于辨析完全的常见词汇。文中分别介绍了原始洞窟壁画、商业招贴与广告画,并称:“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作艺术倒也无妨”。可见,文中所述“艺术”更趋向于被社会认可的、具有合法性的“艺术作品”,或纯粹的艺术、造型艺术、大艺术,即“大写的艺术其物”;文中的“艺术家”更侧重于讨论艺术的属性,万物皆有审美因素,但并非在任何时空都会被定义为艺术品,就像曾经作为技术的手工艺,今天转而成为非物质文化。故而,贡布里希说“就像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此话题有助于深入认知艺术和艺术生产的价值。
当然,此题也可从自身熟悉的视角与话题切入,如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媒材、艺术与观念、艺术与职业等。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基本知识、观点,进行有逻辑、有观点的论述,并可自圆其说,均能成为有效的答案。
试题二
test question two

一位艺术家必须把个人技巧用于表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想法和事件,绘画艺术应该仅用来呈现艺术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自己的艺术家来呈现,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我坚信绘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具体的艺术形式,且仅仅用于呈现真实存在的事物,一个抽象、不可见和不存在的事物不属于绘画的范畴。——“古斯塔夫·库贝尔的公开信”《加德纳艺术通史》

解析
analysis of the second question

上述文献材料的主旨是现实主义绘画先驱库尔贝对艺术与社会等问题的深度思考。一方面,艺术源自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常被视作探索社会的工具之一,它常以时代性内容、民族性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探索历史性、社会性、人类性等问题。库尔贝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家再现社会现实、揭示社会本质这一使命,因此,他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其生活的时代的想法和事件。另一方面,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既包括画家、雕塑家,也包括设计师、建筑师和手工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各种外在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意志。艺术家又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生活进行体验、实践、认识,从而产生创作冲、愿望和需要。
另外,库尔贝生活的时代(19世纪中叶),恰是欧洲社会在技术、观念、体制等方面全方位转向现代的关键节点,因此有必要将材料置于现代转型的整体视角进行考量。现代主义与现代社会的形成相伴,是一个系统而宽泛的概念,现代主义艺术的面貌,也是历经一个世纪,才逐渐被勾勒立体。社会更新催生认知裂变。因此,这一阶段,常会基于艺术的不同作用出现各异、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

现实主义是其中一支——即在内容和题材上从精英、贵族的视角转向大众、平民。因此,在现实主义者眼中,艺术需回应社会关切,强调艺术的现实功用,这也是库尔贝在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故而,材料中提及艺术家应呈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想法和事件”“艺术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真实存在的事物”。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将目光投向工人、农民等从事普通工作的人群,希冀将艺术之光照进“阴沟”里。
与现实主义与相对应的是现代主义的另一支——即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到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延续而来的,强调审美形式自洽的艺术流派。比如,罗杰 ?弗莱曾称:“我敢说,任何人,只要他看重绘画的题材——绘画所再现的东西,就无法真正理解绘画艺术。”从字面看,这样的观点恰与现实主义相悖,库尔贝在材料中也提及:“一个抽象、不可见和不存在的事物不属于绘画的范畴。”

试题三
test question three

汽车是工业品,也是艺术品。有人称之为工业艺术品,是现代工艺中比较庞大,复杂的品种之一。进行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尤其必须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因此,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体现中国汽车的独特风格,尚须作更多的努力。(东风牌车头的龙形饰物、车尾的宫灯棒式,已经尝试在部件中表民族形式,但尚须简化和加工,以取得整体的调和。至于现代工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是一个学术性问题,意见尚不一致,还需要很好地进行讨论。)目前汽车工艺的设计力量还不够十分强大,需要工艺美术家更多地关心。——徐振鹏《现代工艺的大跃进——谈汽车的设计》

《装饰》杂志内容截图
解析
analysis of the third question

本段文献材料节选自1958年《装饰》杂志刊载(2008年该刊复载此文)的一篇探讨汽车设计的论文。期刊论文是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来源之一,亦是进行深度研究的前期积淀。因此,针对艺术/设计类学术期刊的日常阅读,以及对相关论文要点的分析,于考生而言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所述的问题皆是学界的核心关切——艺术品的属性、艺术与技术、民族化和本土化。
首先,艺术品的基本属性。形式、内容和功能是社会赋予艺术品的基本属性,但三者之间常依时代的定义,此消彼长,导致艺术品的身份发生变化。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也有过类似的观点,认为艺术品的身份并非源于艺术自身,而是受到时代的定义。比如,清美陶瓷系白明设计的北京冬奥、冬残奥会特许商品文君瓶,在面貌上虽以梅瓶为造型蓝本,但已脱离盛酒等功能,由之承载的中华文脉精神转而成为核心,即由实用器转向艺术品。同样,徐振鹏在材料中分别将汽车先后定义为“工业品”“艺术品”“工业艺术品”。这也再次说明,没有永恒的艺术品,只有不绝的艺术审美需要。
其次,艺术与技术。关于艺术与技术的讨论并不鲜见,徐振鹏的论述再次重申,二者不仅是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更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本身即包含了相互转化的关系。汽车,恰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载体,故而,设计需要“科学知识”“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
最后,民族化和本土化。徐振鹏在材料中对如何调和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也给出了解决方案——“中国汽车的独特风格”。紧接着,他举了东风牌汽车在车头、车尾装饰采用民族化装饰的案例,在肯定之余,还强调了对民族工艺与现代外来工艺进一步融合的期许。他提出,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民族形式也并非全然地照搬,需匹配现代工业技术和风格进行简化,保留其“文化基因”,以走向调和。
此外,材料中存在“工艺”“现代工艺”“工艺美术”和“设计”等词混用的现象,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联。当时,“工艺美术”仍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主导用词,国内设计界延续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以来的“装饰+大工业”风格。这些问题,也值得一定的关注。
(二)绘图与论述题
试题
test question

1.请画一幅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需要包含基本构图(造型)、细节图,草图绘制只能用签字笔。(20分)
2.陈述该作品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创作者、年代、材质、尺寸),并以该作品为例,阐述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40分)
解析
problem analysis

综述题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延续了2023年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认识”“图+文”的惯例。
一、从内容上看,此题涉及的核心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地域文化”。设问由浅入深,首先,以地域文化品为切入点,列举、描绘并简述基本信息,这属于艺术史“基本功”的范畴。也再次提醒考生,近年来考题趋向“认识”层面,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知识”。相反,当前考试是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认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试题进一步要求考生讨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话题——艺术与地域文化。
其次,艺术与地域文化,核心在后者,艺术是其见之于公众的重要载体、媒介。地域文化,缘起于文明发展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标相同,形式各异,造就了和而不同的文明类型。但是,地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显性”的时代命题,重要的动力是作为“他者”的强势外来文明。比如,西方世界陆续进入现代社会和工业时代后,通过殖民扩张不仅影响了清政府,也促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反思和建构“中国传统”。
再次,地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自身演化、外因突变(本土融合、拿来主义)等影响而不断变化,但其之所以还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恰是不变的部分——文化基因(复制和突变的文化内核)。艺术,则是变与不变过程中,人们感知地域文化的对象。地域文化直接呈现的是空间关系(本土·异域),但空间与时间、物质与非物质、艺术与技术都密切相关。比如,近代亚洲国家的现代转型,常融合着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一定时期出现类似日本拟洋风建筑将“外来”等同于“现代”的情形。
最后,全球化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文化的地域特色逐渐式微。面对不可逆的全球化浪潮,如果忽视对本国文化资源的关注,本土文化势必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是颠覆。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设计的本土化、民族化成为学界无法回避的问题。考生可结合专业所学对此问题进行深度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从形式上看,图文互证。视觉艺术史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与其空间叙事、关注图像的特点密不可分。因此,研习艺术史,简要记忆并描绘研究对象的基本视觉轮廓,本就是题中之义。清华美院2023年的考题已明确了这一点,今年此类考查模式得以延续。不仅如此,图文结合的形式还同时呈现于当前艺术实践类专业的史论教学中。可见,实践专业史论学科的图文转向是研究生教学系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更符合实践专业实际应用的导向体现。
三、若将材料和题目归为“现象”,那么,隐藏于其背后的知识体系就是“本质”。好的文献材料,首先会导向重要话题,与艺术史主流问题相呼应;其次能兼具开放性、包容性甚至矛盾性,形成开阔的讨论空间。建构知识体系是人文学科学习的关键,备考,实则并不存在所谓的“押题”。因为考题、材料可千变万化,但仅是“个别”,出什么题,与出题人关注的话题密切相关,具有偶然性。但知识体系是相通的,即“一般”,同时代人们的认识也具有共识性。一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作为“现象”的材料和作为“个别”的考题,无论如何呈现,都可从中找到其对应的坐标,理出一条自洽的逻辑线,并给予全面而周详的评述,以不变应万变。

自媒体发达的2023年,依然有众多学员选择水木致尚,参加621艺术理论基础课程,他们有的选择线上,有的选择线下,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相信我们的水木学子不失望,针对621史论,我们优化了全年线上及线下课程、更新《水木致尚621艺术理论基础简答及论述100题》、邀请4位120分+学长学姐参与2场621史论高分论坛、组织双博士进行专场一对一批改作业及直播答疑、安排5场高含金量的模考,以及创始人强哥在小红书不断更新的各种干货素材及考场注意事项、考前提示,一切都反应一个机构的担当,一个机构对于教研的重视,一个机构对口碑的期待。
2024年的621史论真题,纵观水木全年教研体系+题库,可以说完美覆盖所有考点,且有图有真相,相信跟过水木致尚课程的同学一定可以取得高分!
今年的综述题考查“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水木致尚2023年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中,授课老师将时间与空间(对应地域)、本土与异域作为专题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在2023年12月模考押题卷c中出过类似的题,众多考生上考场很兴奋,模考刚讲完这道题,结果就考了,不得不说,这是教研能力的一种体现,他们考完出考场第一时间感谢水木,押中原题绝非偶然,只是知识积累与洞悉规律后的必然成果。
当然,水木从不主张押题,因为即使压中原题,如果考生考前积累不够,或者只看题并未训练,形同虚设,我们希望广大考生将功夫下在平时,注重日常积累,而非将赌注押在各个机构或学长学姐的押题上,自媒体时代,很多所谓的押题不过是为了押题而押题,并非深度教研后的结论,因此,如何区分模考题的含金量与真伪,需要2025届考生提升个人学术素养,擦亮眼睛,切勿被浮躁的自媒体带偏节奏,一切的教学都需落实在实处,唯有千锤百炼,方可练就高分,而非投机取巧。
相信水木,相信水木621理论,相信水木史论教研组
相信2024届及2025届同学一定可以取得史论高分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第七讲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第八讲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621史论12月模考押题班
c卷

《水木致尚621史论简答及论述精练100题》
第78题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第二讲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621艺术理论基础暑期7月线下班
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致尚621史论简答及论述100题》
第52题
今年的简答第一题,考查“艺术的定义”,在水木致尚2023年7月暑期线下班中,授课老师开场对“艺术”二字进行拆解,追本溯源,在2022年清华美院620中外工艺美术史真题中曾考查“设计的定义”,那一年水木教研组在水木致尚9—12月线上论述班第一讲作为专题内容进行讲授,稳稳命中,所谓的押题,不过是对学科的底层逻辑进行剖析,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方可以不变应万变。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部分课件截图
时隔两年,从“设计的定义”变为“艺术的定义”,可以说情理之中,当然,在水木致尚编纂的《621艺术理论基础简答及论述100题》中,曾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作为单独考点进行考核,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迎刃而解。
本题提示广大考生,一定要重视艺术设计理论经典著作,同时了解艺术史家、批评家的重要主张,目前的材料题,难点在于出题组可以任意换材料,但学科背后的底层逻辑不会变,各位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阅读量,定可取得高分!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第十讲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第四讲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621史论12月模考班
a卷
今年的简答第二题考查“艺术与社会”、“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理论、技巧、艺术实践三者关系”、“艺术的功能”“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在水木致尚2023年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第四讲《技巧·方法:视觉艺术的表达》中进行独家授课,并布置课后题:请结合报考专业及艺术史相关案例,阐述你对理论、技巧、艺术实践之间关系理解。
并且在2023年12月模考押题卷a中出过相同题目,想象一下各位在考场里的兴奋状态,快乐地笑出声。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第七讲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第五讲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621史论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
部分课件截图

《水木致尚621史论简答及论述精练100题》
部分题目截图

水木621史论12月模考押题班
d卷
今年的简答第三题可以从“设计的定义、传统与现代、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中国元素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的运用、设计的民族性、形式与功能”等角度切入,是一道开放性极强的题目,在水木致尚2023年7月暑期线下班、8月—12月线上论述精批班均进行独家授课
并且在2023年12月模考押题卷中出过相同题目,想象各位一定可以凯旋而归。

一、顺势而为 深耕基础
专业理论考试变革是清华美院研究生招生考试大势所趋,其变革重点主要表现于三方面,即考试题型、考查模式和考查侧重点。题型方面,除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传统题型外,逐步引入“绘图+论述”等新题型。同时,自2020年开始启用“图像分析”、“文本解读”、“图像+文本”等考查模式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检阅。面对新形势、新题型、新模式,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更应强化根基、沉着应对,以不变应万变!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知识学得越夯实,灵活运用能力越强,上层建筑才能愈发稳固。
基础知识学习应谨记三点:其一,所谓“基础知识”,并非是指对所有知识点一揽子全抓,而应紧抓重点,逐级突破。考生可根据历年考查频率将知识点分级,按主次、先后顺序依次复习。其二,各科目的复习也应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对于考查力度较大的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等列为重点攻克目标。第三,为强化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平时学习时可采用不同的题型对同一知识点进行专题训练。对于多数考生而言,在学习时极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通常只是对基本概念进行简单背诵,浅尝辄止,不对其做深入思考和延展性练习。另有部分考生还未掌握基础知识点,便盲目拓展更多“新”内容,最终导致知识体系混乱、知识点过泛过滥。因此,无论你现在处于何等水平,对过往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迈向前方,正所谓旧知新学,常练常新!

二、立足文献 图像为证
基础文献的学习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而且在掌握基本参考文献前提下适度拓展阅读面,秉承贵精不贵多的基本原则,择选经典专业类著作,增加知识储备量,拓展学术视野。另外,对知识体系全面、系统的梳理,探寻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快捷、高效地阅读文献,更有利于我们强化对基础知识深层认知与理解。尚先生曾为我们点明了工艺史学习路径:朝代为经,工艺为纬,实物为证。依此逻辑,美术史/设计史的学习可以纵向的时间线索为“经线”,以横向发展的美术/设计各门类为“纬线”,经纬交织,方能对其认知全面。当然,知识体系的建构模式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适度调整。
根据目前考试的基本要求,考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度选择中外艺术理论经典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如中西方艺术经典论著:葛璐《中国画论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康定斯基《论艺术中的精神》,等等。中外工艺/设计理论著作:雷圭元《新图案学》、庞薰琹《图案问题研究》、李砚祖《设计之维》、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下)》、《设计心理学》、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维克多·帕帕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约翰·赫斯克特《设计,无处不在》,等等。同时,通过《美术观察》《美术》《装饰》等美术、设计类核心期刊、美院官方网站等渠道关注当下设计热点,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图像是历史文本的重要佐证,学习知识点时一定要结合相应的图像进行辅助记忆。平时可在稿纸上勾勒一些草图,强化对图像基本构图、结构、材质、尺寸及馆藏信息等的记忆。同时,强化对图像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短文写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而非对文本知识点不假思索地死记硬背,刻板输出!

三、强化写作 创新思维
论文写作是每位研究者必备的基本素养,针对这一方面的考查力度也呈逐年增强之势。简答和论述虽在题型上作了区分,但均可纳入论文写作的范畴。从往届学员的写作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主语缺失、语句不通、逻辑混乱等突出问题。关于论文写作中逻辑论证关系的构建,可参阅《研究是一门艺术》(布斯)第七章“提出好的论证”,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当然,平日的书写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从中可以发现不足,及时纠正错误。针对同一问题的阐述,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切入,既要做到分析的深入透彻,又要讲究层次的丰富性。另外,分析过程中应以史实为依据,不仅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概而言之,艺术理论的学习不可仅仅局限于对“作品”“物品”本身的认知,更应对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及其与艺术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深挖。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对经典艺术案例的日常积累,并以短文方式加以记录。切记,规范的卷面版式和整洁的书写也是提升整体分数的关键!
感谢选择水木的你们,感谢水木致尚史论教研组,2023年,水木已走过第六个年头,2024年1月23日,积极迎来第七个生日,纵观水木致尚六年间取得的成就,可以发现都来源于其始终贯彻的教学思路—坚持与尝试并举,初心与创新并重。在教学品质、风格等方面,水木致尚坚持初心,给考研学子们带去了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水木始终是水木,因此始终有大批坚定的拥护者与我们共同成长,感谢一起努力的我们。
初试告一段落,更大的挑战是复试,各位同学可短暂休整几日,及时调整状态,准备复试作品集、论文、面试等相关材料,愿你们上岸清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